当前位置:主页 > 教育 > 正文
郭驽——建筑师 为未来设计
来源:中国网作者:王佳2021-10-15 14:36:38

建筑是凝固的历史,无论是别样风情的国际建筑,还是千年积淀而成的中式建筑,在见证时代变迁的同时,也承载着时代的特殊记忆。人们在建筑中探寻着曾经的故事,也在建筑中探索着新时代的缩影。那么,在今天这个工业化、信息化和智能化并存,共时性与错时性融合的新时代中,建筑文化的发展又有什么变化呢?

刚刚结束的这期节目,我们以“建筑师 为未来设计”为主题,邀请到了AUD Design创始人及设计总裁郭驽先生做客演播室,与观众们分享建筑实践经验,探讨建筑学思考。

1.jpg

实践和理论 都在路上

节目中,面对主持人对郭驽先生名字的好奇,郭驽解释,“驽”字寓意的是“驽马十驾,功在不舍”。这句话原意是:骏马一天的路程,驽马虽慢,但努力不懈,走十天也可以到达。讲的是资质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,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的道理。郭驽当然并不“驽”,但他依然用19年的建筑设计从业经历阐释了“驽马十驾”的精神,证据便是他那些散布于祖国乃至世界各处的作品。

他曾主持或参与多项大型城市综合体、文化及观演类公共建筑设计。节目现场,郭驽为我们展示了他主持设计的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综合体。

比如武汉大悦城——采用标志性“中粮红”以体现中粮集团的核心央企身份,两段式建筑立面保证在街上和在高架上看到的立面都是完整的。

比如重庆湖广会馆历史文化街区——地上遵循严谨的文保逻辑,地下则天衣无缝地织补进了非常现代化的商业逻辑。

再比如重庆万象城一期、二期——专为垂直立体的山城重庆而设计,底下两层连贯的玻璃店面,犹如一公里以外长江的江水。中段的石材幕墙,犹如江边的悬崖。五六层的“小房子”则像过去在悬崖上的吊脚楼一样。项目整体上颇具巧思地隐喻了江水、悬崖的江岸和江岸悬崖上的吊脚楼。节目中,郭驽表示作为建筑师,同时作为重庆人,重庆万象城项目一直令他引以为豪。并且,无论走在世界的何处,重庆“上半城下半城”的空间理念在他心里是根深蒂固的,它也意味着对家乡的眷恋。

当然除建筑设计实践外,郭驽还长期展开对城市与建筑理论的深入研究。在他看来,建筑是对于城市的历史延续和时代赋能,他时常思考:什么样的建筑才能成功卫冕城市地标?如何让商业建筑离世界前沿更近,为城市的历史延续和现时赋能?也正是这不断的探索,让郭驽对建筑学的未来充满信心。

“要摸到它” 一位优秀建筑师的热爱与情怀

AUD (Architecture & Urban Design Consulting Inc.) 建筑设计于2009年在美国加州成立。其前身是郭驽与艾杨格先生于2003年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创立的FAR (Fringe Architecture & Research)。初衷是整合南加州地区建筑业界及学界的资源,应对当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高速城市化与规模发展的设计挑战。后来,创始人郭驽在美国德州达拉斯与中国上海开设分公司。目前AUD已成长为一家涵盖建筑设计、室内设计、城市规划与标识设计的全球化设计型事务所。

节目中,郭驽还给我们展示了他的一些手绘图,并表示直到今天他依然十分喜欢用手画图。谈及原因,郭驽表示我们可以用最先进的电脑软件和技术,但是建筑的一系列视觉美学判断标准最终还是人的眼睛,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,设计出的建筑最终都要交由人的眼睛加以评判。

关于用手画图,嘉宾和主持人进行了更深一步的交流。主持人表示,她的一位建筑大家朋友认为“手尖和心尖其实是连在一起的,只有在图纸上慢慢滑动线条的过程当中,建筑设计师的灵感才能冒出来。”对此,郭驽先生表示十分同意。他结合自己的手绘经验说:“用心,然后用手,也是强迫自己不要忽略某些问题。”“节目现场,郭驽的一个别致说法令人印象深刻,“要触摸建筑的每一寸,要摸到它”。”

节目中,主持人问郭驽:“在您心中好的建筑是什么样子的?”

郭驽先生表示,他认为在中国眼下别具特色的城镇化大潮中,建筑可以看作是艺术性、技术性和功能性的统一。在这样的建筑语境中,建筑师一方面需要保持仰望星空,一方面也更为需要脚踏实地,让建筑为它的周边社群和一座城市的现实需求服务。也正因此,AUD在一系列城市综合体的设计实践中,十分讲求“建筑功能”的搭配和“建筑利好”的均分。

对于中国城市综合体的未来,郭驽认为随着中国城镇化进入下一个阶段,他自己和AUD也将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建筑对文化、艺术和精神方面的展现。他认为优秀的历史建筑总是反映和记录它所在的那个时点,人类精神的最高点。

节目最后,郭驽谦虚地表示,他自己只是眼下中国的城镇化浪潮中,众多贡献绵薄之力的建筑师之一,但是他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民族精神、时代精神高点的代言人。

或许正如主持人最后所总结的,作为建筑师,我们能为这个地球、这个民族、这个城市留下一些灵魂性的东西,能够经历时间考验和传承下去的东西,究竟是什么?

这或许就是郭驽,以及所有与他一样共同参与中国建筑设计历史进程的建筑师们,在共同思考的问题。


[责任编辑:王娟]

相关资讯
重点推荐
最新资讯